廖哲宇、蔡承恩、曹淇、林庭萱、張瑞升
內湖天主堂最早是比利時方濟會恩特理神父,於民國48年抵達內湖後,向教友胡清民租賃房屋授道傳播福音。後直到民國50年5月14日由比利時籍胡文義神父,親自到內湖購買現址房地。經退一甲子歲月後,堂務雖蓬勃發展,但房舍已經老舊,並有結構安全的隱患。於是於2017年重修,2020年落成時由臺北總主教親自祝聖使用。
根據教會法典,在供奉聖體的聖體龕前,應常有一照明燈,用以指示並崇敬耶穌基督的臨在,因此教堂在重建時運用了於1911年製作,由洪總主教慷慨割愛,原本用於潔淨祭台和天主子民、表達對天主的恭敬和神聖性的提爐,將其改造為聖體燈,這一具有歷史意義的提爐,在內湖聖母升天堂開始了新的任務—守護基督聖體,引導人們渴慕耶穌基督的臨在。
主曆1955年4月,當時的巴昌明神父在一位教友的協助下,於大埔街購買了一間離中華路約300公尺的日式房子。由於巴神父的熱忱傳教,使得那裡很快就有了200名望教友,並在四個月後,望教友中有15位領洗入教,使得原本的房子空間顯得不足。巴昌明神父因此在靠近萬華火車站的興寧街,找到一間即將出售的油漆工廠,該地點即現今的聖女小德蘭朝裡地教區買下座工廠後,就將原來的建築物用作聖堂,而建築物的水塔也成了教堂的尖塔,聖女小德蘭堂因而誕生。
道明會玫瑰會省神父們於1966年在新生北路買了一塊約四百多坪的新地,該地座落於新生北路三段,近民權西路交叉口。之後市政府開關了農安街和吉林路市府核准的門牌為378號,因此堂區現址為吉林路378號。1997年3月拆除舊聖堂,神父宿舍,幼稚園教室,於1997年8月8日動工,1999年6月完工,並於8月8日慶祝聖道明瞻禮時,落成啟用新聖堂暨聖明傳道中心,同時舉行祝聖儀式。教堂外觀大量使用紅色、綠色,凸顯出其中國風宮廷的特色,與東方文化結合,原內部的設裝潢亦都特別走中國古代風格,而2016年2月完成聖堂內部重整時,因為當時的負責神父為外國人,將內部修改為歐洲風格,不過原本中國風擺設亦同時保存,內部也有北部唯三擁有祖先牌位的區域。
聖道明為天主教中世紀著名裡人之一,一般其腳邊通常會有一隻狗,口中銜著一支火把。據記載聖道明母親懷他的時候,曾夢見一隻小狗,銜著火把。她無法瞭解這祥夢的意義,於是前往聖人聖多明我.希洛斯墳墓前祈禱求助,以了解夢的意義。在祈禱中得到這嬰兒未來偉大使命的啟示:「建立修會,傳揚福音,給人間點灼信仰的真光,燃燒照耀普世。」為了感激聖人助佑,就將嬰兒取名為「道明」。
道明來自拉丁文的Dominicus,意思是「屬於天主的」。Dominicanus也以解釋為「天主的犬」可象徵為「勇於吠叫警世,捍衛真理,抗拒異端學說。」